最新动态 > 新闻资讯

陈政清院士:让中国人在工程结构减振领域领跑世界

来源:人民网
记者: - 通讯员:- 2020-11-13

陈政清院士。(受访者提供)

“电涡流阻尼技术在减振与缓冲工程领域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革命性技术。它最先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减振,下一步可能将在电力工程和新能源领域获得突破,在汽车工程、轨道车辆、特殊装备的减振与缓冲领域也将具有重要的应用场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紧持不懈研究电涡流阻尼技术14年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减振工程、北京丰台火车站抗震工程、上海中心大厦、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桥、湖北石首长江大桥、冬奥会国家速滑馆……目前,我国研发的电涡流阻尼新技术正在大型桥梁工程、重要建筑工程、电力工程、新能源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

14年来,陈政清带领团队一直在研究电涡流阻尼技术。如今,这项技术取得了两项重大发明,实现了产业化。据了解,相关发明专利获得了国际发明专利申请优先权,相继获得日本、欧盟和美国专利,确立了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面对研发中的那些艰难时刻,支撑我们不放弃的动力就是一种信念:油阻尼器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在抑制桥梁振动方面遇到了实质性困难。我们应抓住契机,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让中国人在工程结构减振领域做出一项新贡献。”陈政清告诉人民网记者。

陈政清院士介绍电涡流阻尼技术相关设备。(受访者提供)

创造新品种阻尼器 实现产业化发展

如今,电涡流阻尼技术既实现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社会效益。陈政清介绍说,此前,工程领域在全世界都没有电涡流阻尼器这个品类。我国的技术创造形成这个新品种的阻尼器后,它的产业化直接产生了经济效益。同时,该技术还带动了国内重载滚珠丝杠行业的技术突破,滚珠丝杠的应用领域也从机械工程扩展至土木工程等新行业,产生了更多经济效益。

新型阻尼器技术的应用还为使用者带来了间接经济效益。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为例,采用电涡流阻尼新技术之后,一次性上桥的人数从400人飙升至1000人以上,仅门票收入一项就可以实现2.5倍的收益。

同时,依据新技术开发的新型阻尼器产品,根据产品类型不同,一次性使用年限可以达到20-50年以上,比常规油阻尼器产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了两至四倍。这将大大减少工程结构运营期的成本投入,在阻尼器方面的年平均投入成本能够降低三分之二以上,实现节约资源的社会效益。

大学研发领跑国际的“原创性技术”须扎根企业

“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大多是通用技术而不是专用技术。通用技术的应用场景很多,非常值得推广到市场。”陈政清告诉记者,原创性技术的研发,往往针对的是特定领域内多个行业共同存在的瓶颈问题,以更广阔的思路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原创性技术通常可以成为多个行业应用的通用技术。

大学研发的一项项通用技术,如何才能成为领跑国际的“原创性技术”?在陈政清看来,从目前全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要在一个小圈子内和一个专业方向上提出原创性的技术非常困难。比如电涡流阻尼新技术,其开发过程就涉及动力学、电磁学和机械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因此,高校与科研院所在管理方式上不能急功近利,只看见短期效益,而是要为这些“原创性技术”的成长提供良好土壤和源源不断的支持。

陈政清认为,大学研发的通用技术要成为领跑国际的“原创性技术”,仅仅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不行的,还必须扎根于企业。它需要经历由“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经历从0到1再到100,再到成千上万的阶梯式发展。“因此,好的成果转化制度与管理办法就显得非常重要。”陈政清介绍说,2018年,湖南大学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以来,做了很好的探索与尝试,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前期效果。他强调,在新成果的转化中,高校还必须为研发团队的技术骨干提供较好的保障条件。同时,在技术从学校到企业转化的过程中,还必须让骨干教师有一定的灵活度来选择在学校和企业承担的工作量,保障必要的工作待遇和参与企业工作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