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对湖南大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活沉睡的科技成果进行专题报道。
湖南大学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经济并驾齐驱的关键环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难以落地,即便到了中试阶段,也面临“最后一公里”的一些障碍。
湖南岳阳杭瑞洞庭大桥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杭瑞洞庭大桥,全长23.118千米,2018年正式通车,洞庭湖水经过这里连通长江。工人们给大桥安装电涡流阻尼器,这是超长大桥的必备组件,具有减振作用,能承受150吨的力。杭瑞洞庭大桥需要安装8根这样的阻尼器。
阻尼器
除了杭瑞洞庭大桥,这种电涡流阻尼器已经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江阴长江大桥、摩洛哥塔式电站、张家界玻璃桥等多种类型的建筑上。这种颇受欢迎的新型阻尼器,出自陈政清教授之手。
陈政清展示电磁感应模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陈政清:过去消除振动的办法,用的都是油阻尼器,这种机器有点像注射器,只不过装的不是水,而是油。用油的注射器就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振动,油等于是来回运动的,它没有多久就磨损掉了,磨损掉就漏油,一旦漏油阻尼器就没用了。
2010年,陈政清带领团队发明电涡流阻尼减振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减弱、消除振动。2011年,陈政清团队获得国家专利。湖南大学采取专利授权的方式,将电涡流消振技术授权给相关公司使用。在企业的推广下,电涡流阻尼器应用到上海中心大厦、深圳世界之窗等项目中。但专利授权6年后,仅产生不到50万元的授权费。研发人员并没有获得多少经济回报。
电涡流阻尼器
2016年2月,电涡流阻尼器科研团队中的一位退休教师,创办起电涡流阻尼器公司,湖南大学一次性将4个相关专利转让给企业,公司日益发展壮大,2018年销售额达到1800万元,2019年中标合同金额已经突破1000万元。但是,高速成长的公司,并没有给湖南大学在职科研人员带来经济回报。这样的结果一度让科研人员失去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发明专利证书
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湖南大学于2016年5月出台了《湖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可以通过许可、转让、作价投资等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对于转让产生的收益,实行“811”制度,即专利转让、许可扣除前期费用的收益,以及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80%奖励给发明人团队,10%归学院或机构,10%归学校。
将专利作价入股到公司,科研团队将能分享其中80%的股份,公司的研发力量也将大大加强。2013-2015年,湖南大学签订的各类技术转让合同金额为2.98亿元。2016-2018年,各类技术转让合同金额达8.8亿元,同比增长近200%。
视频链接:
http://tv.cctv.com/2019/06/11/VIDErg0ybyqJeKFcaE6vpUZd190611.shtml